“十一运会”综合经济效应分析概要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11-23
“十一运会”综合经济效应分析 概要 山东大学课题组
第十一届全运会已于2009年10月28日圆满闭幕了,从2005年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国家体育总局,同意山东省承办2009年十一届全运会,7月19日,经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十一届全运会山东省筹委会正式成立算起,从筹办到圆满结束,十一运会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山东省各级政府和人民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期盼,对全运会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借此良机推动实现山东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进步。受十一运会组委会的委托,山东大学承担对“十一运会”综合经济效应分析的任务,从2009年5月课题组成立并投入工作,到2009年11月,山东大学课题组初步完成对“十一”运会综合经济效应研究工作,下面是研究得到的一些初步结论。 一、第十一届全运会在山东的成功举办,为全运会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十一届全运会创造了几个全运史上的第一,为全运会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本届全运会是历届全运会参赛运动员最多的一届,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届。全运会参赛总规模约4万人,其中参加决赛运动员达到10991名。另外,还有包括新闻媒体记者、体育观摩团、海内外嘉宾等约4万余人前来山东参会,约20万名志愿者投入到赛会服务中去,也创下全运会历史上的新高。 其次,在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规划建设了全运村,体现了山东做好东道主,让运动员、来宾和群众都满意的办赛追求,也是山东筹办全运会的一次大胆尝试。全运村分为运动员村和媒体村两个独立区域。全运村总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共有64幢公寓楼2300多套单元,全方位为运动员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第三,本次全运会筹办、举办城市遍及山东十七地市,在筹办举办过程中,在山东范围内组织了影响广泛的全民健身活动,真正体现和谐全运、全民全运的办会理念,由此开启了中国体育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共同繁荣的新时代。趁此良机,山东各地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巨大突破,接待和举办赛事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以实施“一点三线”全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抓手,2006年至2008年,全省各级财政和社会各界投入近20亿元,建设大中小型健身工程912个;山东省体育局、发改委、财政厅投入6000多万元作为引导资金,吸引带动地方投入6.5亿元,建设了2.17万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二、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为跨入新世纪的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全运经济是推动山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加速器,是带动山东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首次改变了国家包办的模式并引入了商业运作模式,使全运会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商业化运作模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全运会的经济价值倍受关注,全运经济初现端倪。此后经各届全运会组委会及主办城市政府的不断努力,全运会对主办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空前提高,全运经济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山东省各级政府和人民抓住全运机遇,把筹办十一运会与推进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本次山东省举办十一届全运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其表现在: 第一,山东省十七地市围绕十一运会的筹办、举办所进行的包括全运场馆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生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的巨大拉动作用。 粗略估计,从山东省全运会投资启动至全运会开幕截止, 2007-2009年全运会用于场馆建设直接投资(包括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建设投入)大约150亿元人民币(2007年之前的投入相对较小,因此合并到2007年),大致可以创造250亿元GDP,创造8.99万个就业岗位。2007 -2009年之间,全运场馆建设直接投资带来的GDP增加分别占当年山东省GDP总量的0.25%、0.28%、0.26%,占当年GDP增量的1.75%、1.45%和2.86% 。 考虑围绕全运场馆建设所进行的配套设施建设投入,2007-2009年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加总大约为1000亿元,大致可以创造1722亿元GDP,创造62.7万个就业岗位。2007-2009年间,包括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在内的总投入带来的GDP增加分别占当年GDP总量的1.96%、2.59%和1.13%,占当年GDP增量的13.35%、13.55%和12.06%。 第二,围绕全运会的筹办、举办进行的投资和建设活动,加快了山东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全运经济带动山东建筑产业、体育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对提升第三产业中的新型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推动力量。据测算,全运会将拉动山东第三产业增速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使第三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4%左右,高于第二产业增速1.4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与全运会相关的旅游会展、商业服务、现代流通和文化体育等一批体现城市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受到明显拉动,以年均10~14%的速度发展,逐步成为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并带动一批新兴服务部门的发展。 第三,全运经济为扩大山东省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作用,提升山东经济的品牌效应,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和谐,实现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保增长任务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举办全运会不仅使山东直接受益,也对周边省市产生强大的需求吸引力。大规模的全运投资以及与全运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工业产品,周边地区其他城市作为山东市场的重要“供应商”,对促进其产业发展和启动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测算,山东投资对山东以外地区的影响大约为山东投入的24%。 举办全运会为打造山东品牌、企业名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山东企业充分挖掘全运会带来的品牌效应,大手笔重塑山东企业形象,打造山东品牌。截止2009年10月17日,十一运结成合作伙伴18 家,赞助商6家,独家供应商8家,供应商 27 家,其中大部分为山东本土企业。十一运签约资金、物资和服务额超过6亿余元,这一数字大大超过了历届全运会。另外,十一运会还通过特许经营、指定产品、门票销售等方式,筹集到可观的办赛资金,确保了各项筹办工作的顺利平稳进行。 全运会对举办城市环境有严格的要求。加快环境治理步伐,全面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努力使各个举办城市都成为拥有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生态城市,这是举办全运会带来的环境遗产。 全运会的举办是金融危机背景下山东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以全运会的主办地济南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2005年以前济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落后于山东省的平均数,而在全运会的直接投资和配套投资开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渐达到甚至有的年份还超过了山东省平均速度,这为金融危机下的保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全运会对举办城市济南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济南和济南市民是全运经济的最大受益者。 全运期间济南市围绕全运会的直接投资累计完成68.76亿元,会带来近120亿元GDP增长, 创造4.28万个就业岗位。而全运会公园的建设,使济南“一城两区”的中心城布局更加完善, 包括体育设施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前5~8年,在城市形象、市民心态等各个方面亦显著改善,济南和济南市民是全运会的最大受益者。 三、山东省实现全运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需要注意全运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 首先,充分估计全运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巨大的全运投资产生全运经济的同时,也放弃了该投资投向其他用途产生的积极效应,因此在计算全运收益时要充分考虑其挤出效应,同时也要求在进行全运投资决策和规划时,既要保证全运会能够顺利进行,又要做到使挤出效应最小化。 其次,预防全运会后的“低谷效应”。当全运会曲终人散,投资与消费需求骤减,全运场馆出现短暂闲置,主办地的经济将进入一段“衰退期”,形成所谓的“低谷效应”。所以必须有效地预防低谷效应的产生,将低谷效应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 最后,做好全运场馆的综合有效利用。既要做好场馆利用的市场化运作,也要兼顾公用性、社会性功能的发挥。
编辑:曹亮 |
设为首页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第11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网站技术维护: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