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总体思路和目标
文章来源:十一运官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6-20

未来五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三个走在前面”的殷切期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目标,在工作指导上进一步从加快发展转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

(一)主要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1年达到35000亿元,人均超过45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5∶3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

资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左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20%和1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森林覆盖率达到28%。
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

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行政管理、财税、社会事业、城乡管理等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所有制结构明显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提高。经济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更大步伐。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40%左右,机电产品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40%。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实现联动发展,初步形成城乡统筹的发展局面,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60万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提高到2人、病床数2.5张。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分别达到18000元和6500元。城乡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普遍享有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比较丰富的文化生活,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
民主法治。初步建立起公平的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充满生机活力。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8000亿元,比2010年再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8000美元以上,全省提前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全面繁荣、市场体系完善、科技教育发达、民主法治健全、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地区,充分展现“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崭新形象。

(二)工作上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

1.着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发展,关键是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在“好”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好中求快,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不仅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更要努力做到发展速度与效益、结构、后劲相统一,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要坚持节约优先,全面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立足节约促进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遵循自然规律,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搞好生态系统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发展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着力抓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助、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规划先行,搞好试点示范,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取得新发展。

3.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由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转变,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支撑长期增长、缓解发展矛盾、增进社会福祉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健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尽快培育更多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点。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投资结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重大项目,适度超前搞好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4.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强省。认真实施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落实激励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加快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转变。

5.着力推进改革开放。要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为重点,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着重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具活力的体制环境。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加积极地利用外资,把利用外资与提升产业结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与企业资产重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大力改善出口结构,更多地支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消耗和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开发能源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6.着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在全省实施“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支持各地区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避免产业结构雷同,形成分工明确、重点突出、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的区域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建立区域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和互惠互利的协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人才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科学合理配置。积极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促进中小城镇集约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采取市场手段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帮扶机制,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发展步伐。

7.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利益。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职工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扎实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强化社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协调机制,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编辑:胡顺伟
  设为首页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第11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网站技术维护: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