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建设制造业强省
文章来源:十一运官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6-20

建设制造业强省,是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战略选择。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建立现代制造业体系为目标,突出壮大支柱产业、做强大企业集团、培育知名品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节约型企业和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六个重点”,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重点实施五大战略

顺应现代制造业全球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趋势,全省制造业重点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1.创新发展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着重改善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政策环境,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重视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促进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2.聚集发展战略。坚持推进产业聚集、提升和梯度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区域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和互惠互利的协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人才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科学合理配置,立足区域优势,强化产业聚集意识,加快形成特色鲜明、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多层次产业聚集区。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加速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山东制造业的龙头。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优势产业聚集发展,形成多成分、多层次、园区化、协作配套的集群化生产模式。

3.国际化发展战略。面向全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全面、全方位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引进先进制造能力和开发能力。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产业向国外发展,加快在国外建立能源、原材料基地,推进产品市场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4.县域发展战略。把县域作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和先进生产基地的主要承载者,以县域制造业发育、成长当作工业化的基础,全面提高社会统筹和谐发展的水平。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制造业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突破制造业发展瓶颈,把制造业发展的重点由大城市转到县域上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发展速度与效益、结构、后劲相统一,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经过努力,到2010年制造业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万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90%。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提高到3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提高到40%,主要行业65%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育100个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争取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60个,培育20个知名品牌企业。增长方式明显转变,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万元GDP水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

(二)基本构架和发展重点

追踪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突出产业体系、区域布局、企业组织三个重点,打造强势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区,壮大龙头企业,构筑山东制造业新构架。

 

1.产业体系构架

以支柱产业为主导,强化自主技术创新,突破重点装备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拉长产业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大企业为核心、知名品牌为标志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突出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抓好骨干企业、重点产品、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区域布局五个环节,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加强与跨国集团合作,实行集约投入,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及家电、机械设备、化工、食品、服装纺织、材料六大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形成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新型支柱产业格局,带动全省工业实现新的突破。(1)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充分发挥名牌企业和地域优势的聚集效应,以济南国家软件基地、青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以海尔、海信、浪潮、中创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网络与通信产品、集成电路和软件、数字家电和汽车电子产品等系列产品,加快推进海信“信芯”、东营液晶显示屏等高端技术项目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并带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家电产业重点采用数字、环保、节能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和配套产品,加快开发数字影视新产品,放大名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2010年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销售收入达到7000亿元。(2)机械设备产业。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重点发展汽车、船舶和关键设备,实现跨越式发展。汽车,着力建设重型车、轿车、微型乘用车、越野车、改装车、特种车等整车生产中心和与之相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中心。船舶,依托青岛、烟台、威海造修船中心和济宁内河造船,着力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提高产业集中度。2010年整车生产能力180万辆,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机械设备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3)化工产业。发挥资源优势,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煤化工。加快实施齐鲁石化120万吨乙烯扩建工程,加快青岛100万吨乙烯和1000万吨原油加工装置项目建设,争取把东营、淄博、青岛和烟台建成国家的石油化工基地。(4)食品产业。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推广绿色化,实现标准化,提升竞争力。(5)服装纺织产业。突出原料、面料和服装三个环节,以优势产品和企业为依托,努力开发差别化、异型化、功能化纤维,加快印染工艺改造、技术装备更新和新型面料开发,不断提高服装设计和制作水平,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打造知名品牌。(6)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化工、冶金、造纸等应用领域,实施全氟磺酸树脂及离子膜、碳素原丝及制品、二甲醚、新型保水剂等一批高技术项目,加快青岛纳米新材料、淄博和临沂工程陶瓷、东营有机高分子材料、泰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烟台和潍坊电子新材料等基地建设。严格执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鼓励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高效钢材,巩固大型钢铁基地,增强市场竞争力。

突破重点装备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不断增强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重点突破大型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30万千瓦空内冷汽轮发电机和燃汽轮发电机、精密仪器仪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备和节水灌溉设备等20类重大装备。到201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制造业的比重提高到40%,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建立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建成装备制造业强省。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步伐,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网络与通信产品、汽车电子产品、新型元器件与电子新材料、软件五大系列产品。生物技术及制药,重点发展中药、基因工程药、发酵工程药、海洋药物五大类产品。新材料,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和产业链配套,重点发展电子、冶金、化工、服装纺织、包装、建材六大类新材料。新能源,大力发展海水淡化、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设备和产品。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增强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实现传统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效益和产业集中度,大力支持知名品牌,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重点改造造纸、塑料、新型包装材料、化肥、轮胎、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耐火材料10个行业。

完善拉长产业链。以最终产品为龙头,加快发展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增强配套能力,突出拉长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纺织七个产业链。1.电子信息产业链。以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网络与通信产品等最终产品为龙头,加快发展表面组装元器件、光电子与新型半导体器件、新型片式元器件、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等新型元器件,以及显示器材料、光电材料、纳米电子材料等配套新材料。2.汽车产业链。以重型车、轿车、轻型车、特种车、低速载重车为龙头,加快发展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件、电子部件等五类配套零部件,以及钢材、铝材、塑料、内饰材料等配套原材料。3.船舶产业链。以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散货船、特种船、游艇为龙头,提高船用发电机、柴油机、电子设备、锚链及船用钢板等配套零部件和原材料档次。4.石化产业链。提升炼油能力和水平,发展高指标环保型清洁汽油、柴油,开发石油裂解及后续深加工产品,提高乙烯、合成材料、有机材料生产能力和水平,为开发精细化工产品提供原料来源。5.家电产业链。以新一代数字信息家电产品为龙头,大力发展小家电以及电机、制冷压缩机、信息控制系统、薄板、塑料等配套产品、部件和原材料。6.食品产业链。以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提升乳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啤酒、葡萄酒、饮料等重点产品制造水平,拉动相关的农业、水产、养殖、包装等产业发展。7.服装纺织产业链。以西服、衬衫、牛仔服、时装、职业装、针织内衣、针织时装、休闲运动装八大系列服装为龙头,加快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等环节的一条龙改造,提高服装面料质量和档次。

 

2.区域布局构架

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胶济沿线制造业隆起带,培植六大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制造业特色县,形成产业集聚、配套协调、布局合理的制造业新格局。

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主体,加快与国际接轨,积极承接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把胶东半岛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辐射和带动全省制造业跨越式发展。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化工医药、服装纺织、食品工业五大产业群。
建设胶济沿线制造业隆起带。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胶济铁路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胶济沿线制造业隆起带,带动西部,促进全省制造业共同发展。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新材料、钢铁、化工医药、服装纺织、食品等产业。
培植六大产业集聚区。突出区域特色,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整合区域资源,依托现有骨干企业,辐射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形成钢铁、装备制造、医药、盐化工、煤化工、新型建材六大产业集聚区。

一是钢铁产业集聚区。以济南、青岛和莱芜为中心,采用节能降耗环保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发展薄板、宽厚板、涂层板、大型H型钢、中宽带钢、不锈钢板带材、合金钢材等新型优质钢材,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适当扩大规模,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发展冶金新材料和机械加工。

二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以济南、青岛、潍坊、济宁为中心,以信息化大型成套装备为重点,集中发展精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发动机、锅炉等通用装备,农机、工程机、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物流、发电及输变电等专用装备,汽车、船舶、机车等交通运输装备,计算机、网络及通信设备、软件及系统集成、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装备,使数控机床、发电及输变电设备、载重汽车、干熄焦装备、柴油机、工程机械等一批重大装备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

三是医药产业集聚区。以青岛、烟台、淄博、济宁为中心,重点发展化学合成药、抗生素类药物、海洋药物、生物制药、中成药以及医疗设备和器械。
四是盐化工产业集聚区。以潍坊、青岛、东营、滨州为中心,重点发展低盐重质纯碱、离子膜烧碱、钙盐、镁盐及其深加工产品,扩大氯碱规模和品种,加快发展有机氯产品、溴及溴系产品、海洋生物化工产品。

五是煤化工产业集聚区。以济宁、泰安、枣庄、菏泽为中心,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依靠现代化工技术,加大技术开发投入,重点发展煤电化一体、甲醇、醋酸、醋酐、低碳烯烃系列联产的煤化工联合装置和深加工配套装置,积极发展合成气和甲醇制烯烃、合成气和煤液化制汽油、水煤浆等产业。

编辑:胡顺伟
  设为首页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第11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网站技术维护: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