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旧纵横比 掰指话民生
文章来源:十一运会官方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9-29
  十一运官网讯 (记者 逄春阶)今年“十一”前夕,继取消农业税、实行粮农直补、推行“新农合”之后,又一重大惠农政策——“新农保”试点启动,2020年前,年满60周岁的农民将享受国家“普惠式”养老保障。从“养儿防老”到“国家养老”,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农保”是民生工程向纵深发展的最好佐证。

  新旧纵横比,掰指话民生:目前山东人均期望寿命 75.02 岁,高出全国2岁多,而新中国成立初仅为35岁;1949年我省城市人口 151.4 万人, 2008 年达到3532.4万人;解放初,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 20% ,大学在校生仅 3969 人,2000 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2009 年在校大学生达 153.4万人……

  民生优先: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

  在今年姜大明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12处提到“民生”一词。记者发现,报告中承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地方,也是赢得掌声最多的地方。

  60年来,党和国家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体现着关爱群众、改善民生的决心和努力,而现在,民生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省委党校教授王申贺说,解放初,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由于没有雄厚经济积累,解决民生问题受到多方限制。曾几何时,“票证经济”影响了几代人,当年山东凭票供应的商品多达几十种,包括粮票、糖票、酱油票、大豆票、盐票、手帕票、肥皂票等。省水利设计院退休老干部、 64 岁的申胜利还保留了一张“土票”,他说,冬天取暖,没有煤,就买炉渣摊煤饼,需要土粘合煤渣,土也得凭票买,一毛钱一车。

  正是为了解决最基本的民生——温饱问题,1978 年春,东明县沙窝公社柳里村党支部冒着巨大风险悄悄把土地分了,这一举动,比闻名全国的安徽凤阳小岗村“试验”还早了半年多。之后,我们党以巨大的改革勇气,从农村开始,吹响了全面改革开放、富民强国的号角。

  伴随着物质保障能力的提升,党的执政理念中对民生的重视产生了一个飞跃,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有着 30多年集报经历的滕州市民刘建华说:近十年我收集的报道“两会”的特刊或号外,文章标题上用得最多的词是“民生”。

  民生问题逐步摆上“优先”位置,巨变无声的“位移”,昭示在百姓幸福的笑脸上。

  民生保障:从“定点”到“普惠”

  今年49岁的何红军回忆:“1980年我接替父亲进了青岛自行车厂,成为一名正式工。那个年代,当工人就意味着进了‘保险箱’。”

  省委党校副教授徐清照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群主要是公有制单位的就业群体。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小圈子、窄范围的保障模式,逐渐被大圈子、宽范围保障模式所替代。

  我省从1986年开始在国有企业中建立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制度, 1994年以后养老保险范围逐步扩大,由国有企业扩展到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企业、私营企业;由企业扩展到机关、事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由城镇单位职工扩展到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

  计划经济时代“赤脚医生”让农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而现在的“新农合”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创新。今年9月18日,邹平县高新街道办事处小果村 53 岁的程法文“心内膜炎”复发,治疗费花去58390元。当他接过兑付的 12909.5 元大病住院报销款时,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截至 2009年6月底,全省参合农民 6437.3 万,参合率98.61% ,累计为 2.73 亿人次报销医药费用 122 亿元,新农合参合率、参合人数、受益率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以养老和医疗保险为主体,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2008 年,全省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260.8 万人和1266.2 万人,是建立五项保险制度(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初期的2.6 倍和 11.2 倍,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 1133.7 万人。

从 2008 年开始,山东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并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民生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而不断丰富着。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保障范围很窄的模式是“定点式”的话,那么“普惠式”保障制度,则犹如普天降甘霖。

  共建共享:保民生,促和谐

  “如果没有这500 万元贷款,我这个企业很可能就转不动了。现在,一年的利息及其他隐形费用就节省了30 多万元,能保证 200多人就业。”寿光市黄河木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银山对记者说。他的公司受益于全省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惠政策。

  中小企业是就业晴雨表。我省历经十载,发展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459家,已累计为 8.2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1779 亿元,成为解决它们融资难题不可或缺的力量。其中今年上半年为 1.7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增加就业29万人。

  山东社科院袁红英研究员说,以民生为先,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要坚持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当前,首先要解决好就业这个涉及到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民生之本”。“业就而家安,家安则和谐”。山东高度重视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先后在全省组织实施了“ 再就业伙伴计划”、“春风行动”、“ 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等多项专题活动。到2003 年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 115万人基本实现了再就业。自2004年至今,我省已连续4年保持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逐年增长,连续3年实现城乡新增就业“双百万”,连续4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8% 以下。

  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引来城乡居民消费理念、方式、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省委党校副教授韩振普将城镇居民消费概括为六个转变:从温饱型、生存型生活向质量型、健康型转变;从过去只注重物质消费到物质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从有形消费到有形与无形消费并存转变;由单一性消费向多样性消费转变;从存钱消费到借钱消费转变;从入不敷出向投资理财转变。

  而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蔺栋华则从居民消费方式变化,分析出服务业繁荣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成正比的结论。她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山东服务业扮演了补充角色;从 1978 年到1991年,服务业处在桥梁辅助阶段;从1992 年开始,服务业从桥梁角色变成了主渠道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年均以 13.4%的速度增长,高于亚洲“四小龙”服务业增长速度。

  举措细,规划实,民生政策“ 含金量”越来越高。到2010年底,全省廉租住房保障累计将达到 10 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实现全覆盖,用3 年时间基本完成640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2008年到 2010年,全省每年要为低收入家庭提供5 万套经济适用房。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纳入了各地发展的大盘子。

  无论是投资计划,还是财政预算安排,民生领域的投资都受到了更为明显的关注。2008 年省财政预算用于改善民生以及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的总投入达到336.16 亿元,其中与城乡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支出为 154.38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 48.81亿元和39.81亿元。自山东申办全运会以来,全省用于全民健身工程的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50亿元。

  惠民之“ 花”正在各地次第绽放。今年9月 21 日,扩建后的济南大明湖新景区免费开放,“园中湖”变为“城中湖”,实现了还湖于民;青岛全面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要把胶州湾沿岸打造成为生态岸线、经济岸线和生活岸线;1987年烟台作为全国率先房改试点市,命名改革配套试验的第一个商品化住宅小区就叫“民生小区”。而今年该市承诺,对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实现廉租住房“应保尽保”,新建经济适用房 5000套,改造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 400套……

  抚今追昔,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山东的民生保障将越来越好!

编辑:胡顺伟
  设为首页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第11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网站技术维护: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