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农村农业
文章来源:十一运官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6-20

日新月异的山东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天下安”。山东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农村工作在全省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快速发展,就谈不上全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山东对“三农”问题一向高度重视,特别是“十五”以来,全省各级正确把握新时期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个农村保持了农业提质增效益、农民持续增收、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可以说,过去的一个时期,是“三农”工作力度最大的时期,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农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年企盼、十分难得的好局面。

(一)努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

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产品加工区,稳定发展以粮食为重点的农业生产,丰富“米袋子”、“菜篮子”,对全省乃至全国事关重大。为此,山东始终把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立足于粮食自求平衡并略有节余,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2003年以来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五年丰收,2007年粮食总产4105.7万吨,比上年增1.4%。主要经济作物面积、总产双增。2007年棉花总产量100.1万吨;播种面积1410万亩,增长1.1%;油料种植面积1318.7万亩,增加13.2万亩;总产量369.1万吨,增长3.0%。水果产量2541.2万吨,增长1.1%。蔬菜产量8625.2万吨,增长3.8%。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加快,实再肉类产量614.7万吨,增长3.6%;蛋类产量313.0万吨,增长2.6%;奶类产量242.2万吨,增长14.0%;水产品总产量778.2万吨,增长2.8%。

1.坚决守住“三条底线”。耕地是农业的基础,是农民的饭碗,对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取代。根据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状况,山东确定了基本农田80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粮食总产700亿斤“三条底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控制土地占用。全省认真落实国务院基本农田“五不准”的规定:即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实行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杜绝盲目圈占土地、乱占乱用耕地的现象。加强土地复垦开发,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各地普通建立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备案和年度核查制度,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并加强日常监管,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同时,认真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对能退回的土地进行退回,能复耕的进行复耕。全省各类开发区个数由990个减少到251个,减幅达74.6%;减少规划面积37.7万公顷,减幅达77.4%。

2.切实抓好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2003年以来,国家和山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之大、密度之高前所未有。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从2004年开始,国家实行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山东连续三年共落实直补资金41.54亿元。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2006年省级安排财政支农资金70.6亿元,比上年增长36.4%;2007年预算投入92.2亿元,增加21.6亿元,增长30.6%。2002至2006年,全省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4亿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85万亩,有力推动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节约型农业建设。

3.大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粮食问题事关国计民生,粮价涨,百价涨;粮价稳,人心稳。多年来,山东不断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加大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增加旱涝保收和稳产高产农田面积,加强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生产后劲进一步增强。山东连续九年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3亿多元,开发名优农作物品种200多个。目前全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6%,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小麦、玉米机收程度分别达到94%、1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5年开始,启动实施了粮食增产增效工程:用5年时间完成500万亩中低产粮田改造,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粮田。项目完成后,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亿斤左右,带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00元左右。

4.积极推进科教兴农。农业比较效益特别是种粮比较效益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低。为有效扭转这种状况,近年来山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累计总投资1亿多元,在全省建立国家级小麦、玉米、棉花、苹果、花生、甘薯等育种分中心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测中心和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各1个,国家玉米和小麦区域创新中心各1个,农业科技研发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攻关计划、良种产业化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获得了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掖单13”玉米杂交种和玉米自交系478,先后于2003年、2005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已连续四次创全国夏玉米高产记录。全省共引进国外农作物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100多个。同时,注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按照“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创立优势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组织实施“跨越计划”、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0余项,投入资金3600多万元,研发出国家、行业、地方标准20项,获得专利15项,研制出新产品12个。在50多个县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示范场项目,支持建设了近60个农业科技示范场。在全省12个县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培训示范户12000多户,示范带动24万户。

编辑:胡顺伟
  设为首页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第11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网站技术维护: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