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民间艺术
文章来源:十一运官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6-20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山东作为齐鲁故地,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荟萃了戏曲、皮影、杂技、曲艺、舞蹈、剪纸、刺绣、年画、泥塑、风筝、雕刻、灯彩、布艺、服饰、漆器、瓷器、陶艺、神像、蜡染、编织、民绘、木艺、石艺、书画、酒品、饮食、家具等上百个民间艺术种类,其中,杂技、吕剧、刺绣、年画、剪纸、泥塑、黑陶等更是散发着浓郁馥香的民族艺术奇葩,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东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双手创造了数不尽的艺术珍品,他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民间文学

1.孟姜女传说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公元前550年秋,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不幸身亡,其妻孟姜迎柩至郊外(齐长城与淄水交汇处,今淄博博山源泉镇北)。齐庄公要在此举行郊吊,杞梁的妻子认为此举有悖于礼,便面对齐庄公据理力争,使齐庄公到杞梁家设祭吊唁。杞梁安葬后,孟姜仍悲痛万分,边哭边行,到了当初迎丈夫灵柩的齐国都城外,哭声感天动地,顿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泪水与雨水交汇,十天十夜不绝,齐国都城临淄城墙为之崩塌。哭罢,孟姜女带着对丈夫的思念、对爱情的忠贞,投入淄水而死。

过了200年,《檀弓》记载曾子对此事的说法谓“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到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出现了“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阝厄”的记载。《列女传》里出现了杞梁妻赴淄水(今源泉北)而死的情节。孟姜女传说因其深厚的群众性,流传二千五百多年而不衰,流传地区遍及全中国,内容上也多有演变,本来是春秋齐国杞梁妻(孟姜女),最终其悲剧命运也与秦始皇和秦长城联系了起来。但追根溯源,杞梁妻哭崩的杞国都城、投身自尽的淄水都在山东淄博一带。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孟姜女传说进行了系统研究,断定孟姜女哭的是齐国故城。另据《临淄文物志》载,杞梁墓位于临淄区齐都镇郎家庄村东,其封土于1967年整地夷平,但墓室尚存。孟姜女一哭惊天动地,甚至还改变了齐国之俗,至今淄博一带的中老年妇女在特定场合仍然以孟姜女传统曲调来抒发感情,形成了一种哭文化。

孟姜女的形象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忠贞、善良、勇敢、执著的优良品质,为人们敬佩和传颂,它还显现了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孟姜女传说”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梁祝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相传东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但祝父却将英台许配马家。山伯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葬于山伯墓东侧。

根据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梁祝死后合葬在邹县(今属微山县)马坡泗河西岸,后人在此修有梁祝墓、祠。明正德十一年,皇帝派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御史崔文奎重修梁祝墓碑并有碑记,今尚在。明代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自瑾题刻的“梁祝读书洞”、“梁祝泉”几个字在峄山大石上依然清晰,在峄山上“梁祝读书处”遗址尚存。梁祝传说在相关地方文献中也有大量记载。清康熙五十年《邹县县志》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同治三年《峄山志》则记录了“梁祝读书洞”“梁祝墓”“梁祝泉”等多处梁祝遗址。微山县马坡一带也一直有梁、祝、马三家不通婚的习俗。

梁祝传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传奇色彩,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纯洁自由的爱情,受到人民喜爱。早在宋元之际,就将广为流传的梁祝故事改编为戏文、元曲以至明清发展为以山东琴书、坠子鼓、八角鼓、渔鼓、运河情调、山东梆子等各种民间文艺形式,至今已涵盖口头故事、小说、剧本、曲艺、戏曲、交响乐、芭蕾舞剧、歌剧、电视剧、电影等艺术领域中的众多形式。

3.牛郎织女传说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老牛给他出计谋娶织女做妻子。一天,美丽的仙女们到银河沐浴嬉戏,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下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

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王母娘娘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浊浪滔天。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这天,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人们还能在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山东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大东》,记载该传说起于“大东”。经考证,周王朝的“大东”横跨今临淄、曲阜一带,而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介于临淄和曲阜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
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早在唐代,沂源县境内就形成了织女洞和牛郎庙,较完整地记录了织女洞修建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洞外依山建有迎仙观、三王庙、玉帝行祠等,直达织女洞崖顶。牛郎庙位于沂河对岸,与织女洞隔河相望,从而形成了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隔河相对的人间仙境。时至今日,牛郎织女传说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成为当地村民信仰和生活的一部分。牛郎庙所在的村叫牛郎官村,传说中的牛郎姓孙,名守义,而牛郎官村是个姓孙的单姓村,牛郎庙被村民当作家庙,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村民都要到庙里进行祭拜,养蚕、耕织、“乞巧”取“双七水”等习俗也沿袭至今。

编辑:胡顺伟
  设为首页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第11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网站技术维护: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