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服务业
文章来源:十一运官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6-20

  服务业领域拓宽和功能提升,对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作用日益显现。服务业繁荣壮大,对扩大内需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122.5亿元,增长16.3%,创近年新高。2007年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23.9亿元,增长16.8%,同比又提高1.3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295亿元,增长24.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0.1亿美元,增长29.9%。多年来投资、消费、出口失调现象得以改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增加,能力增强,对促进消费层次提升、满足人民需求起到重要作用。2006年,山东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总量44.5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33.8万人,分别为1998年的7.1倍和7.15倍。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1500所农村乡镇卫生院正在分期分批改造中。随着收入的提高和服务业的发展,消费需求将步入较快发展期。
农村服务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和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服务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批发零售业稳步发展
近几年来,山东商贸流通领域积极推进市场取向改革,推动了多元经济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各类经济主体并存流通格局的形成,商贸流通产业化程度大大提高,成为市场化资源配置程度高、活力强、发展快、特色鲜明的重要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实力不断增强。
  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省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6000.1亿元,是2001年的2.6倍。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销售总额3949.27亿元,是2001年的2.5倍;零售总额1883.15亿元,是2001年的3.8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单位3824个,是2001年的2.1倍。其中,批发业1524个,是2001年的1.5倍;零售业2300个,是2001年的3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526038人,是2001年的1.5倍。
  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从注册类型看,投资主体多元化结构已形成,个体、私营、外商等各种社会投资成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市场份额逐步提高。2006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私营法人单位1663个,占全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的43.5%,比2001年提高了36.5个百分点;销售总额1144.9亿元,是2001年的6.3倍。外商投资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已达37个,比2001年增加了24个。
  新兴零售业态快速发展。近几年,随着国际零售巨头的入住及国内大型零售商的抢摊,山东市场格局日新月异,超级市场、便民连锁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兴零售业态在达中城市纷纷设立,自动售货、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现代营销方式相继登场,商贸流通业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2004年,山东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企业60个,其中专业店达30个,超级市场达15个,百货商店13个,专卖店、便利店各1个。实现销售额381.9亿元,零售额285.5亿元,利润总额5亿元,显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物流业稳步增长
  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形成了运输线路四通八达、物流节点布局合理的物流网络。2006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运量16.7亿吨,比上年增长13.18%;完成货物周转量6628.9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4%;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4.68亿吨,比上年增长21.11%;集装箱吞吐量完成950.51万标箱,比上年增长26.38%。全省交通运输仓储业增加值为12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6%;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7.37%
  第三方物流稳步增长。目前,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有4000多家,2004年以来信息成立物流企业占40%,初步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构成、各具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山东中邮物流公司、山东交运集团、山东盖家沟物流集团、山东佳怡物流公司、潍坊联运公司、山东海丰航运集团、海尔物流公司等19户企业进入了全国物流100强企业。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据统计,目前全省建成和在建的物流园区有67个,其中占地面积100亩以上的有51个。全省等级货运站发展到473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2%,货运场站吞吐量1.3亿吨,占全省货运总量的13.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
  物流信息化和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目前,信息管理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自动识别技术等在物流行业得到应用。海尔、青啤、东大、三角、华泰等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了准时制生产、采购、配送,物流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标签分拣线、专用叉车、集装箱车、物品托盘等先进物流装备和技术得到应用,提高了物流操作的现代化水平。
  物流业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从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间,全省主要产品货物周转量平均增幅为13.25%,按照GDP与货物周转量增长系数10.5计算,全省15%的GDP增速只需要7.5%的货物周转量增速即可,可见山东运输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持之大。大幅度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全省已有492家企业采用了现代物流管理方法,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1.52亿元。2006年,据对91户省重点工业企业调查,共降低物流成本7.35亿元,下降9.6%;流动资金占用减少52.26亿元,下降11.5%;年流动资产周转率提高0.5次左右。加快了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转移外包业务。据调查,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等环节实行外包的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64.9%。
  (三)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山东信息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全省信息服务业完成业务收入1030亿元(含软件产业),同比增长40%。
信息传输业稳步发展。全省基本建成了以光纤为主,数字集群、卫星和微波为辅,集程控化、数字化交换为一体的高速通信网络。2006年,全省各主要电信运营企业完成电信业务收入422亿元,同比增长22%。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639.8万户,普及率达到59%,居全国第三位。其中,移动电话2950.8万户,增长27.4%,普及率达到31.5%。
  互联网应用更加普及,网络服务业高速增长。至2006年底,全省网站达3.7万个,增长32.1%;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126万,增长14%,占全省总人口的12.2%,居全国第二位。
软件产业快速增长。2006年,软件业统计范围内企业450家,实现软件产业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15.8%;利润8.3亿元,增长19.3%;利税17.7亿元,增长23.4%。其中,软件产品收入159.3亿元,增长15.8%;系统集成收入55.6亿元,增长12.3%;软件服务收入30亿元,增长24.4%。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收入占软件产业总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已占到总收入的38%。截止到6月份,全省登记软件产品2041个;软件著作权登记1308个;软件认定企业476家。
  数字内容产业异军突起。数字游戏、数字影音、移动应用服务已呈现出较好的成长性,信息增值服务新领域逐步拓宽,出现了许多基于通讯网络的新业务,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家庭娱乐、移动音乐等已深入百姓生活中。目前山东仅移动通讯公司短信量每月基本保持在20亿多条,彩铃用户达1700多万。新的内容产品和业务类型的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手机音乐、手机视频和手机游戏等将成为移动内容新的增长点。电脑动画开始起步,济南、青岛、烟台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基础。以济南为依托,山东省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正式建设,济南率先成立动漫游戏行业协会,拥有动漫游戏企业4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相关从业人员2500余人,涌现出东方天健、浪潮欢乐城等一批优秀动漫游戏开发和制作企业。青岛也已拥有30多家动漫游戏领域里的骨干企业。
  信息服务业园区聚集效应开始显现。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园区已发展到6家,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以及烟台、威海、济宁、济南历下4个省级软件园区共吸纳企业600余家,占全省软件企业总数的60%。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被列为国家信息通讯创新园,拥有“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业园”三块金子招牌。齐鲁软件园作为全国11个国家级软件园之一,建设规模居首位。青岛已成为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青岛软件园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称号,园区汇集的企业超过100多家。
  (四)旅游业较快增长
  全省旅游业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从2001年到2006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从82.9万人次增加到193万人次,年均增长18.6%;接待国内游客从8085.9万人次增加到1.67亿人次,年均增长15.1%;旅游总收入从494.4亿元增加到1295.6亿元,年均增长20.7%。2007年实现接待入境游客249.64万人次,增长29.26%;接待国内游客20343.1万人次,增长21.3%,实现旅游总收入1655.2亿元,增长27.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3.5亿美元,增长33.3%。
  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现有旅游景区(点)800余处,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3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6处、省级4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39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处,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在国家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列举的8个大类旅游资源,山东都有。拥有地文景观121处,水域风光54处,生物景观70处,天气与气候景观2处,遗址遗物56处,建筑与设施305处,旅游商品39种,人文活动26处(种)。
  项目建设日新月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在建、拟建旅游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在建项目24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198个,建成开业的达大项目30多个。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新型旅游业态不断涌现,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旅游小城镇等蓬勃发展。
旅游改革扎实推进。各地全力打好国有旅游饭店改革攻坚战,目前全省728家旅游星级饭店,非国有的达到74.5%。全省旅行社数量居全国第一,民营旅行社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1657家旅行社中,民营、股份制等类型的旅行社占89.2%。全省有23个县(市、区)实行了旅游余风景、文物、林业、宗教合一的管理体制,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产业优势的转化。
  行业管理不断加强。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有国家4A级旅游区(点)32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06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9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12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3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16个,星级饭店645家。旅行社1657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2.69万人。
  各地旅游市场日趋繁荣。2006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率先突破300亿元。继济南、烟台两市旅游总收入各突破100亿元之后,威海、济宁两市又进入旅游总收入过百亿大市行列。枣庄、日照、泰安、临沂、德州、青岛、东营、烟台8个市,旅游总收入均实现25%以上的快速增长,超过全省平均增幅。青岛市接待入境游客超过80万人次,烟台、威海两市超过20万人次,连续保持高位增长;济南、济宁、泰安3市均超过10万人次。
  (五)商务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步伐加快,总量不断扩大。“十五”以来,山东商务服务企业每年新增上千家,以平均每年23.6%的速度增加。到2006年末,企业单位数量已达1.45万家,比2005年增长26.0%,是2000年的3.4;营业收入达423亿元,增长30.2%。商务服务个体户数1万余户,增长8.7%。从行业内部结构看,以职业中介、企业管理、咨询调查、广告、知识产权和会议及展览服务为主的新兴行业所占比重上升,发展较快,2006年末,企业数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36.5%35.0%26.4%25.7%23.8%35.4%;以市场管理、法律和包装等为主的传统行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发展较平稳,行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个体私营占优势。2006年末,商务服务业个体私营单位数量达1.96万个,占商务服务业单位数量的77.7%,从业人员占39.9%,资产占32.3%。在商务服务业企业中,内资企业占98.4%;港澳台及外商企业占1.6%。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单位数占61.5%,从业人员占36.5%,资产占32.0%;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也占一定比重,其单位数分别占11.3%、6.3%15.5%,从业人员分别占18.9%15.1%20.6%,资产分别占26.3%5.5%31.5%。而股份合作、股份有限公司、联营经济类型的单位数占2.5%,从业人员占6.5%,资产占3.7%
经营状况良好,行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6年商务服务业实现利润40.7亿元,同比增长47.0%。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组的情况看,咨询调查、职业中介、旅行社和企业管理服务行业实现利润增长较快,分别增长60.1%55.3%4.8%和40.5%2006年末,商务服务业资产总额达963亿元,增长16.2%。每万元资产实现利润423元,每百元营业收入实现利润9.5元,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实现营业收入14.7万元。
  在商务服务业企业中,咨询调查和法律服务业资产收益率较高,每万元资产利润分别达2299元和1323元,比全省商务服务业平均水平分别高1876元和900;市场管理和咨询调查服务业利润率较高,每百元营业收入获取利润分别达17.9元和15.7元,分别比全省商务服务业平均水平高8.4元和6.2元。
  发展空间拓宽,就业机会增加。2006年底,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9.3万人,比2005年增加6.2万人,增长26.7%。其中企业从业人员27.7万人,增长28.1%,个体从业人员1.6万人,增长6.9%。商务服务业成长速度快、吸纳就业能力强,必将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增加就业岗位,保障充分就业的重要渠道。
  从地区分布看,全省52.7%的商务服务企业集中在济南、青岛两大城市,从业人数占全省商务服务企业的50.4%,营业收入占65.6%,资产总计占77.5%;尤其突出的是省会济南的商务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和资产分别占全省的41.2%64.9%
  (六)“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展顺利
  近三年来,山东各级流通主管部门抓住商务部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良好机遇,利用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新型零售业态,改造提升农村传统流通网络,加快农家店建设改造,取得了明显效果。2005年,全省(不含青岛)新建改造标准化农家店1.12万个,争取国家支持资金3300万元;2006年,经验收合格并纳入商务部建设改造规划的农家店1.06万个,新建配送中心11个,争取国家支持资金4887万元。2007年山东下达了建设2万家农家店的建设任务,其中,纳入商务部建设规划的农家店7000个。山东的农家店建设改造数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并且建设标准高、质量好、运作规范,得到了商务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全省170家承办企业共新建配送中心60余处,信息系统建设改造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济南市整合各承办企业信息资源,与联通公司合作建立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网络平台,为所有农家店及配送中心工作人员免费提供CDMA手机一部,建立“万村千乡”虚拟网,网内用户免费通话,信息共享,深受企业和农家店欢迎。泰安市方兴物流有限公司投资120万元建设了“小康树”连锁经营信息系统,设有7个专业物流配送中心,80GPS定位的配送车辆,412个连锁加盟店终端,并预留了8120个农家店终端接口,用管理经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改造作为山东确定的为民所12件实事之一。2007年,山东有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4个农产品流通企业纳入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共有13个建设改造项目列入资金支持范围,投入建设改造资金5.2亿元。截止到20071031,全省完成并投入运营的农家店18750处,完成目标任务的93.8%,各地已通过验收的农家店10000余处。

编辑:胡顺伟
  设为首页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第11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网站技术维护: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