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山东以建设生态省为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工程和循环经济为载体,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基本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化学需氧量、烟尘、工业粉尘分别比2000年削减约25%、16.8%,50.8%;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省控河流断面水质功能区达标率为34.1%;全省17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94.2%,13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18个城市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2个城市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10个城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威海和青岛、烟台分别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24个,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5家,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命名的市、县24个。
优美的生活环境
(一)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建立
从2000年开始,山东按照“从东部到西部,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从重污染行业到全行业逐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全省116家企业、23个园区和8个县(市、区)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造纸、纺织印染、酿造、化工等10余个行业456家企业实施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培育了日照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潍坊海化、鲁北化工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形成了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的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的“点、线、面”循环经济综合试点体系。全省有5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90家企业创建成为省级环境友好企业。青岛市、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等10个单位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循环经济试点,山东被国家列为循环经济试点省。
1.探索独具特色的“点、线、面”循环经济推进模式。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最大限度地实现流失物料回收和废弃物回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行业为单元,拉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依存,资源循环利用,建立“线”上的中循环。以城市为单元,在社会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生态社区等,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建立科学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旧物调剂使用、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产品的再制造;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造纸、钢铁、塑料、玻璃等行业的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机电、轻纺、汽车及包装等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逐步建成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面”上的大循环。已有116家企业、23个园区、8个市(县)成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各设区市和部分县也展开了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山东这种“点、线、面”循环经济综合试点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2.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支撑发展循环经济
理论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工业园与区域循环经济运行模式”、“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建设研究”、“循环经济系统稳定性研究”、“固体废物资源化管理规划研究”、“水资源一体化规划研究”等一系列理论研究的成功,为循环经济和生态省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持,初步建立起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生产等“五节一循环”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0余项,争取无偿资金2.3亿元。济南钢铁集团承担完成“典型工业园或企业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示范”项目,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承担完成“木质纤维素生产功能糖产品及综合利用”项目。
研发应用一批关键技术。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生产等相关领域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突破。在节能方面,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锅炉煤量测量记录仪、高效G48Sh型循环水泵、高压变频器节电、顶燃热风炉等一批先进节能技术(产品)获得成功。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开发的天力干燥设备(以天然气为燃料)技术性能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部分设备已出口美国、印尼、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在节水方面,压滤水循环利用、同向流白水回收、碱法草浆废液无害化处理、矿井水综合利用等一批节水类技术(产品)得到了应用。华泰集团的同向流白水回收技术节水率98%,年节水量1050万m3,实现了水的综合利用。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利用磷石膏废渣制硫酸联产水泥、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炼钢废渣的综合利用、转炉煤气回收、双级真空硬塑制砖技术及成套设备、麦草浆碱回收等一批技术(产品)被广泛采用。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生物质热转换与利用、芙蓉地温供暖、高效海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煤炭地下气化、水煤浆流化悬浮洁净燃烧等技术(新产品)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芙蓉地温供暖技术的应用,每年节约运行费138万元,减少二氧化硫大气排放26.6吨。
CDM助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CDM是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即清洁发展机制的简称。山东依托山东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省CDM技术服务中心,组建起专家队伍,培训了一批骨干企业,完成了一批项目注册。目前,已有13个CDM项目在国家批准注册,其中风力CDM项目6项,水泥余热发电CDM项目1项,垃圾填埋气收集发电CDM项目1项,生物质能发电CDM项目2项,提高能效CDM项目1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DM项目1项,HFC23分解CDM项目1项,涉及化工、余热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等多个领域,年减排量总计143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若以10美元一吨计算,这13个项目每年能带来1.4亿美元的额外收益,仅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CDM项目收益将超过7亿美元。